《我地廣告》代序
「今天的廣告,明天用來包鹹魚。」
曾經見過一則平面廣告,標題大概是這樣寫的;畫面上有一張被弄皺了的報紙,上面印有一個疑似全版廣告;報紙上面放着一條鹹魚。畫面太震撼,當時一見難忘。印象中,這好像是某台灣廣告公司的形象廣告。
那是一則平面廣告盛世時代的作品,說穿了,就是要提醒廣告人,不要過份眷戀自己的「大作」,因為消費者都是善忘者,任你創意有多精采,廣告出街後,你的作品很快會變成明日黃花。
來到這個社交網絡盛行的廣告時代,能否成功「呃Like」,在網絡爆紅,彷彿成為了新一代廣告人的成功指標,之不過,正正因為現代速食文化,熱門話題來去匆匆,這些在社交網絡「爆Like」的廣告,可能連到明天被用來包鹹魚的機會也沒有。
拜讀《我地廣告》,KC(曾錦程)與我們一起回帶,重溫了很多本地廣告個案,我赫然發現,當中陳述的廣告,我居然全部都有印象。
證明一則優秀的廣告,即使被拿了來包鹹魚,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,卻可以像鑽石般恆久遠,一「廣」永留傳。透過此書,解讀前輩們的大作,對我等廣告從業員而言,甚具啟發。
但不要以為這是一本廣告學天書。讀畢此書,你亦不應期望可以成為什麼廣告達人。說穿了,廣告創作,根本不存在什麼必勝方程式,「天時地利人和」雖然老掉大牙,但卻才是唯一不變道理。
我認為,《我地廣告》是一本以廣告為背景,觀察香港過去三十年歷史的敘事書,讀的時候,我在幻想,KC就像電影《蝶變》中的書生方紅葉,既是旁觀者,也是局中人,不知不覺間,由敘述人家的故事,掉進了廣告界的漩渦,成為了戲中主角之一,不能自拔。
此書雖然命題《我地廣告》,但其實,撇除了作者本身的廣告人身份,這本書若果命題為《我地香港》,其實也未嘗不可。
我是在1992年入行做廣告的,幸運地,第一家任職的公司,就是有廣告少林寺之稱的奧美,雖然大家在不同的團隊工作,但當時,KC已經是公司內的大紅人,是備受我等小隊目尊敬的大師兄,今次得到他的邀請,為此書寫序,坦白說,每寫一隻字,都讓我感到戰戰兢兢。
近年KC轉戰學術界,春風化雨,培育了不少新一代的出色廣告人,教而優則書,這是他把個人對香港廣告業的觀察與體驗的分享伸延,如果你喜歡廣告、喜歡香港,相信你也會享受閱讀這一本《我地廣告》,而我亦相信,此書將來必會成為一份記錄香港近代史、香港廣告史的重要文獻,絕對不會被用來包鹹魚。
三個月前,KC找我為他這本《我地廣告》寫以上這篇代序,執筆的時候,我只預覽了純文字版,當時已感受良多。
但如今拿著這本這麼有「份量」的書在手時,一邊「聽」文字說故事,一邊瀏覽Storyboard及文字敘述的插圖同步說故事,又是另一番感受。
我特別用了這個「聽」字去形容,因為我覺得KC與另一位作者劉昆祐的文字,實在令人很有親切感,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與你促膝對談。
書的後半部某一章,作者亦為大家庖丁解牛,分析了90年代三個對香港廣告業影響深遠的品牌,滙豐、和記電訊及維他奶,三家公司在九七前後的社會變遷氣氛籠罩下,在廣告中如何展現出當時的香港人在心路歷程上的起起跌跌。
接近書末,其中有一章,KC走訪了九位舉足輕重的香港廣告創作人,以第一身角度,論盡香港今昔廣告行業的現象。當中包括好些鮮為人知的大時代小故事,當中包括香港廣告界如何由洋人主導、踏入華洋雜處的過渡期,然後又輪到土生土長的香港廣告人擔大旗的過程,這些階段,都直接影響到當時香港廣告的創作方向。
所以我覺得,若果這本書可以推出一個聲音導航版,似乎也不錯哦。
老老實實,讀這本書前,我實在很怕會聽到身邊的「老一輩」行家又會來一句:「你睇你睇,以前香港嘅廣告界幾咁風光?依家根本就係夕陽工業,無得做啦!」
但我相信,KC與劉昆祐合力編寫這本《我地廣告》時,出發點絕對不是想向大家展示何謂香港廣告界黃金歲月,反而,他們卻是以一個同事既是旁觀者,又是當事人的角色,向我們解讀了香港廣告文化的變遷,有心去閱讀的話,你絕對可以看出箇中端倪,重新上路,找出屬於這個時代的香港的新方向。
可能是由於兩位作者的學術身份,再加上KC曾接受當年有廣告少林寺之稱的奧美的「思想教育」這原故,在解讀由80年代以至千禧世代多個廣告案例之時,其敘述手法,少不免會有點兒學術化。
但亦正因於如此,像我等從來未有機會接受過正統傳理、營銷,或者是廣告教育的讀者來說,讀畢此書,就好像很有系統地,在大學上了一個學期的廣告通識課。
透過文字,我更可以感受到,KC和劉昆祐是多麼的喜歡廣告,多麼的喜歡香港的這個他的家。
如果你喜歡香港,而且剛好也喜歡廣告的話,我鄭重向你推薦這一本好書。
想知道更多有關這本書背後的來龍去脈,不妨到這裡瀏覽《我地廣告》的臉書頁。
喜歡我的文章嗎?
希望你能夠給我多少的支持,你可以按下面的鼓掌按鍵,然後,追蹤我這個帳號,我會十分感謝你給我的鼓勵,讓我繼續為大家提供有養份的文章。